首页 小说排行 小说分类 完本小说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佛系小说 > 历史军事 > 顽贼 > 第四百一十章 织机

顽贼 第四百一十章 织机

作者:夺鹿侯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9 03:02:21 来源:笔趣阁5200

真正帮王自用下定决心的人不是刘承宗,而是张天琳。

刘狮子用言语描绘出一副元帅府通过两个都护府控制西域与北庭的画面,王自用仍然犹豫不决,却使坐在一旁饮酒的张天琳充满激情。

这家伙拍桌子道:“大帅,王和尚不去,就让我去,让他给我弄移民!”

张天琳愿意去天山当北庭都护。

且不说时隔八百年,再开北庭河山,头一个都护载入史册是板上钉钉。

关键是这活儿几乎没有危险性,刘狮子已经把整个战略掰开说了,西域北庭是连成一块的,这两个都护府单独拿出来一个,随便有个叛乱就湮没在风沙里了。

出了事路途遥远间隔千里大漠,元帅府本部肯定支援不及,就算支援到了,军队走过去就已经粮匮师老,顿兵山下半个月,军队就不攻自破。

但只要一开始北庭稳得住卫拉特,以北庭为跳板进取西域,反过来天山南北就能互相提供支撑,北庭乱了有西域,西域乱了有北庭。

甚至稳定局势后还能再在吐鲁番哈密建立一个支点,三方支援,元帅府的西北就固若金汤了。

更何况什么叫都护啊?是代表天子在边疆的总监护。

张天琳琢磨他站在边疆,辖境诸部首领有一个算一个,都要举着马刀给他发誓世代效忠大元帅的画面,还有什么不去的理由?

本身王自用对于去天山的问题,并不情愿,但张天琳跳出来抢活儿,王自用就患得患失了。

因为如果张天琳去,刘承宗只是请求自己招募甘肃边军,这事他不可能拒绝。

在这样的条件下,似乎就成了自己忙里忙外,给张天琳当北庭都护做嫁衣了。

凭啥啊!

想明白这事,王自用也不扭捏了,他们的讨论的问题直接变成了何时启程。

刘狮子对这结果非常满意,天山卫指挥使的人选就这么定了下来,等天山卫真正在卫拉特建立成型,兄长率驻军南取西域,天山南北就可以建立两个都护府了。

刘承宗在海西县喝了个高兴,住了两日,同王自用聊了聊天山卫的具体责任与注意事项。

随后收到消息,师成我已经带着元帅府制作的全套装备抵达水师衙门,这便辞别王自用,启程返回水师衙门。

他回来先见了师成我,检查兵工厂运来的各式装备。

腰刀手刀长矛、锁甲棉衣皮衣以及军官装备的布面铁甲,这些兵器和甲片有些是缴获旧装备进行翻新、有些则是帅府现役的全新装备,质量上都能保证过关。

刘承宗想检查的主要是火器,不过师成我并没有带来一千五百斤的火炮。

火枪是直接从西宁卫调来的三钱火绳鸟铳,因为弹药更轻,所以威力、射程都比卫拉特原产火枪稍弱,优势在于更轻便。

他带来的是一门三百斤铁炮,实际上三百斤轻炮和千五百斤重炮,元帅府都铸过,这两种规格的火炮本身适配的就是最标准的一斤、七斤炮弹。

它们和元帅府现役的二百斤轻炮、千斤重炮,在炮膛长度、口径、弹药重量、射程与威力上完全相同。

两种规格的火炮重量差别不是工艺问题,而是材质和厚度。

元帅府使用两种更轻的火炮是铸铜炮,从外观上看更加单薄,设计上要求打放八百次不炸膛。

两种更重的火炮是铸铁炮,在外观上更加厚重,设计上要求打放六百次不炸膛。

元帅府的兵工厂从前也铸造过两匹铸铁炮,是因为当时铜料不够,就用铁代替,所以对这些工艺非常熟悉。

师成我还给刘承宗带来一个好消息,新城的兵工厂经过一年时间筹备,如今前期改制、造车床器械的准备工作没有白费,各项兵器的产量都有了很大提升。

实际上整个军器局下辖的兵工厂已经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如今是军器局管辖各军器厂,各军器厂管辖各车间的格局,管理更加细化。

其中各车间也按照刘承宗要求,建造了大量的水车进行工作,当然这也不是每个车间都能因此受益,在军器局下辖一百多个车间里,有超过一半的车间都不需要水利机械。

师成我对水力机械的反响并不如刘承宗想象中那么好,他说:“大帅,咱在湟水上造了水车十七轮,对军器局意义不大,不过它能灌三千四百亩地。”

刘承宗不信,摇头道:“意义不大,你说军器局各项军械产量都有很大提升?”

“大帅有所不知,水力用于鼓风、磨刀、砸矿石有用,但精细加工勉强堆也凑合,但赔本,我还是觉得,大帅若要推广水力,还是百工局好。”

师成我摇摇头道:“军器局每月产量均有定额,激水转车,湟水流量不定,靠它季节一变产量就变,那怎么能行,何况匠人们也有顾虑。”

“没准啥时候西宁也旱了,那水断流了,花大成本做的水锤水车全废了,因此军器局目前用水力的东西都能接两套轴,一套靠水车,另一套靠大骡子。”

旱灾确实令人心有余悸,刘承宗对这个观点也不反对,倒是听见师成我用的畜力,笑道:“转一天花些草料,这也不坏……那你说这产量提升,提升在哪?”

“回大帅,主要在各车间的分工,火枪、铠甲、头盔,越是零件多的,产量提升就越大。”

师成我说着,依次数了这几样装备,道:“腰刀产量跟过去差不多;但重铳抬枪产量多了,比如燧发重铳,一杆用四十五个工,单是钻光铳管就要三十个工。”

提到流水线,师成我脸上神采飞扬都遮不住,着重道:“如今分了车间,那打铜龙头、打扳机的,一个人一天做二十件就够整个枪炮厂用了,多出来的人就去钻铳管。”

“最关键的是每个车间的事大小工就能做,一个匠师能看三四个车间,七十多个大匠师可以琢磨怎么让兵器做的更好更快,如今三百四十个钻铳管的大小工,每天能出十杆重铳、一杆抬枪。”

刘承宗眨眨眼:“每天?”

“对,每天,只多不少,火枪装配车间就俩人,闲得发慌,一天就装那十来杆铳。”

师成我重重点头,道:“这还是兵工厂没招人,还是过去七十二个大匠师,三百二十个匠师,其实不到八百个大小工在车间干仨月,也都是熟练匠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