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黄龙元年进士党上
天复二年807年,三月,甲午朔初一,“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制举举行。
制举,举选合一,和进士科不同,登科就可以授官。在朝廷来说,是打破常规选拔非常之才,在士族则被看成平步青云的捷径。
谏官范摅就评价说:“贵族竞应制科,用为男子荣进。”
这种盛况,对于一力促成它的宰相窦刚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欣慰。
户部侍郎杨於陵、吏部员外郎李缜奉旨担任考策官。但真正品评策论卷子的是李缜。在数十份卷子中,伊阙尉牛德孺、陆浑尉皇甫湜和前进士李宗儋的文章让他眼前一亮,把它们专门挑了出来,列入上第。
翰林学士刘德秀、仲隘斋对中式的文章进行了复核。对李缜的选择,谁也没有提出异议。最开始的时候,慧帝对考试的结果也很满意,下诏让中书省从优安排中选的十一人。
中书省承办该事项的是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王伯明。他以前在“御史中丞”的位置上任职多年,后来和杜衡争夺御史台的控制权失败,靠着中书令窦刚的扶持,进入中书省担任显要,新近又在窦刚的大力推荐下,接替钱伯芳罢相后空出的一个席位,成为新辅相。
但是窦刚援引威望不足的王伯明入相,打破了政治上的平衡态势,也引起了朝野的普遍不满。
话说王伯明受旨选拔才人,当他审阅众人的策文时,牛德孺、皇甫湜和李宗儋卷子里对某些官僚的无情抨击深深地刺激了他。
自觉非常委屈的王伯明立刻请旨入宫,泪流满面地控诉牛德孺等三人对自己的无理攻击,对参与复核卷子的翰林学士刘德秀、仲隘斋也提出了严厉的指控—作为当事人之一的举子皇甫湜是刘德秀的外甥。明知应当回避的刘德秀竟然事先没有明言;身为同僚的仲隘斋也没有任何异议。
王伯明是新任宰相,背后又有窦刚鼎力支持,是窦派中的核心人物,王伯明对贡举案的过激反应,已经把慧帝摆在一个两难的位置上。
也许皇帝对王伯明的指控不以为然,从牛德孺、皇甫湜等人策文内容看,也看不出文章是专门针对王伯明的。可王伯明已经先入地认定自己就是牛德孺、皇甫湜和李宗儋三人抨击的对象,皇帝不得不认真地考虑维护宰相的权威。如果对牛德孺、皇甫湜和李宗儋无所处置,那么很可能引起窦刚等人的愤怨,这样,将过早地使双方努力维持的“和睦”关系破裂。
慧帝免去了刘德秀、仲隘斋二人翰林学士,将刘德秀改任户部侍郎,而仲隘斋降为礼部员外郎,审阅考卷的李缜则贬到果州任下州刺史。连没有评卷的杨於陵也因为在任考策官的时候,没有对李缜的评判提出异议而外放巴州刺史。
几天后,慧帝又将不肯起草贬谪诏书的中书舍人王彦方打发到洛阳做少尹,连同情牛德孺为他说了两句好话的御史王垍也被贬为虢州司马。
事态急转直下,以一连串让人意想不到的谪贬收场。目睹支持自己的朝廷大臣纷纷垮塌,牛德孺、李宗儋等人对眼前自己在朝廷中的政治前途不敢抱有奢望,陆续离开了长安,选择外放为官作为生存之道。
但是,王伯明的控诉,赢得了策论案,却输掉了舆论。刘德秀、杨於陵、王彦方都是朝野推重的大臣,而李缜、仲隘斋平日交游广阔,在朝中关系错综复杂,百官中与他们相厚之人不可胜数,再加上谪贬他们的理由又是那么的牵强。朝野出现了“上下杜口,众心汹汹”的局面。那些公开或暗地里反对窦刚、王伯明的势力借助这种普遍的不满开始暗中组织反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