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三十、
李景俭以“口蜜腹剑”著称于世;当时朝中人都异口同声说:“李公虽面有笑容。而肚中铸剑也。”
李景俭早年依托“家族荫恩”入仕。
但他的家世实在有点可疑。他自称出身陇西李氏,但又称李阳冰为从叔。李阳冰却为赵郡李氏。李景俭正是在时任吏部侍郎的李阳冰的推荐下,被朝廷“察举”,从而成为正式官员。
当时就有一种谣言说李景俭根本不是世家子弟,他出身庶族,为了仕进,于是诡称自己是陇西李氏,后来又靠厚颜无耻的拍马之术巴结上李阳冰,通过李阳冰的关系,终于成功迈入仕途。
很少有人是天生奸佞,李景俭就是罕有之徒。这个人的无耻嘴脸,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已经暴露无遗。
当时,李景俭为了寻求快速“进步”,将主意打在了权臣武澄宇的寡妹身上。为了吸引武妹妹主意,李景俭特意为她写了一首诗,卖弄自己的才情。
这首诗的全文是: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
平心而论,此诗从观赏性、艺术性上来说,确实不错,本应打动富有才情的武妹妹。可惜。李景俭不仅没有得到美人青睐,反而被武妹妹当众嘲讽了一顿,这是为的哪般?
原来,这首李景俭自誉为平生得意佳作的七言诗,却原来是纯粹的抄袭。原诗为: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懒整鸳鸯被,羞褰玳瑁床。春风别有意,秘密处也寻香。
原诗为前唐宰相李义府所著,很明显,李景俭是在人家李义府的诗中每句加了两个字,就摇身一变成了自己的得意之作。
被武妹妹嘲讽后,李景俭这种“偷名人文章”的行为,被当时的人传为经典笑话,要是换了一位脸皮薄的人,早就羞不可言,可李景俭倒好,照样若无其事地出入武澄宇的太师府,当别人故意提起此事后,他还一个劲大赞武妹妹的才情不俗,真有一种唾面自干的超然风度,由此可见李景俭做人的无耻。
可惜李景俭费尽心机,不仅没有泡上美人,连武澄宇的大腿也没有攀上,原因就是人家武太师根本瞧不上他。
李景俭相貌长得很漂亮,却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无赖,说他是“绣花枕头”都有些对不起枕头。起码枕头没有像他那么无赖无耻,这样的人,向来自负的武澄宇怎么会看得上眼?
李景俭油滑成性,善于见风使舵,见在武派这里讨不到好处,立即就投入了宰相高爽的旗帜下。
当时,李景俭任职长安县令,整日为高氏摇旗呐喊,上跳下窜的犹如一个小丑,得到高爽的一些口头表扬后,李景俭更加得意忘形,仗着有后台撑腰,竟然和上司京兆尹刘岩唱起了对台戏。
可是没想到人家刘岩来头更大,后面有宰相曹斐暗中撑腰,到了真正对决的时候,李景俭的大靠山—高爽反而先怯了下去,为了撇清关系,这个更善于见风使舵的老狐狸将李景俭推出去擦屁股,可怜李景俭犹如丧家之犬,被刘岩狠狠收拾了一顿,过后又被发配到山南西道当了一名小县丞。
这时。李景俭又遇到一件更恶心的事情。
当日,他自称出于陇西李氏,及至他投到高爽门下,发达显贵后,陇西李氏的各支纷纷前来和他叙亲疏远近,一些李姓子弟,趋炎附势,附和苟合,称他叔拜祖者不少,李氏族长李崇德还郑重其事地将李景俭的名字录入族谱。可是等到李景俭被贬为普宁县丞时,时任给事中的李崇德直接将李景俭一支又从陇西李氏族谱中抹去。
李景俭在普宁遭遇的不是人生的低谷,这段贬官经历反而成为他仕途的转折点。
他在这里结识了一个同样不学无术的家伙—普宁恶霸高增寿,高增寿自身没什么能耐,但他的义父却是一位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肃宗皇帝的亲信—大宦官高师成。
肃宗皇帝在世时,非常宠信几个大宦官,因为这几个人对他登上帝位有很大的帮助,肃宗认为他们有“拥立之功”,又是容易掌握控制的身边人,于是常常委以重任,信任尤甚大臣。其中,高师成任职内常侍,陪伴念宗,须臾不离左右,对皇帝的喜好非常熟悉,常能取悦君上,于是成为宫中最有权势的阉人。
通过高增寿这个中间人,李景俭千方百计地巴结上了高师成。
高师成是太监,最大的心结就是没有子孙。于是李景俭像孝敬父亲一样恭顺高师成,称称呼他为恩府先生,无论是什么场合,只要有人提起高师成的名字,李景俭便立马跪倒在地,虔诚地磕头,旁人窃笑,李景俭也不当回事。
此外,李景俭很贪财,而且敛财有术,小小的一个县丞,他却能做得有滋有味,收刮了很多财货。同时,李景俭又善于利用财富,他将大部分财物都献给高师成等宦官,以取得他们更大的信任。
这样,高师成经常就在肃宗面前为他铺路,夸奖他有“贾物之才”,如果让他执掌财柄的话,一定能为国家创造许多财富。
靠着高师成等宦官的帮助,李景俭一步登天,被肃宗皇帝授为“户部度支司郎中”,不久又迁升“度支使”。兼“盐铁使”,掌管天下租庸税收,开始进入大周帝国的政治中枢。
初登高位的李景俭总结了以前的失误,年轻时,他在政治上见风使舵,那派强他就依附谁,但是不仅没得到什么好处,反而吃了不小的亏,问题就在“强出头”三个字上。他傻乎乎地作了别人互相争斗的打手,不管谁胜谁负,打手从来没有好下场。
这一次。李景俭终于学乖了,他认识到政治斗争实在是凶险万分的事情,这种事情最好不要沾手,任凭别人划阵营、分派别,明争暗斗,自己只要坚持一个真理:哪派都讨好,闷声发大财,谁也不得罪。
但是,除了这些政治厮杀外,那些得罪自己的人,必须施以报复,当然,其中的手段要分外讲究,最好是收拾了对方还不让对方察觉。
李景俭首先报复的人就是落井下石的李崇德,李崇德是当时正和武澄宇集团激斗的萧嵩、王博派系的人,他巧妙地利用了两派的矛盾,挑拨离间,唆使俞平伯攻击李崇德,并暗中为俞平伯罗织了李崇德的很多罪名,结果李崇德下狱,不久后,俞平伯迫其自杀。
李景俭深知,为官之道便是要能揣摩最高领导—皇帝的心思。因此,他想尽办法与后宫嫔妃及宦官套近乎,以便从他们口中得到皇帝的真实想法。史称李景俭“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
李景俭得到了肃宗皇帝的信任,尤其是大宗朝后期,肃宗暴虐成性,往往因一些小事而对臣下降罪,而李景俭往往能体会上意,皇帝的心意还没有说出口,李景俭已经把事情做得很圆满。这让肃宗更是对他另眼相看,视他为自己的腹臣。
李景俭素来品行才望不高,被朝中百官瞧不起,但颇为机灵乖巧,善于钻营。历任户部郎中、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户部侍郎等职位。黄龙元年,慧帝即位后,李景俭以顾命大臣的身份坐上宰相之位,为户部尚书、参知政事。
当时窦刚为中书令,卢士琼为侍中,李景俭还不是主要的执政者。窦刚鄙视他的为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李景俭虽然心里恨得要死,但因为窦刚大权在握,李景俭表面上还不时讨好他。大臣们议事时,李景俭从不敢公开反对窦刚的意见,背后却处处设陷阶,挑拨离间,制造窦刚和卢士琼以及君臣间的矛盾。
天复二年的时候,李景俭主持的“经济政策”饱受批评,被撤销了参知政事的宰相职务,其时,钱伯芳案暴露出了“盐铁署”的种种不法行为,李景俭身为最高负责人,难逃其咎,遂被贬为鄯州长史。
李景俭再一次被贬官,他的那些野心和**没有消失,他在北庭的风雪严寒中默默等待着,机会终于在天复五年810年来到。扬钜叛国案,震惊天下,李景俭知道,他苦等的机会终于来了。
本书有关李景俭的情节:
1,维州事件:李景俭因左右逢源之术,坐山观虎斗而得到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