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真的哲学就有假的哲学,有爱的哲学就有恨的哲学。这会,不偏颇地,全部体验一番,然后就撤退吧。
彻底摆烂以后,人意外地舒服起来,其实也算不得摆烂,就是在某些地方彻底死心了,放下了。挺好的,三件事追不到,我就追两件,两件追不好,我就做一件,怎么说不至于给我剃秃头吧。
忘记自己在想什么了,没关系。
直接说我不好的破坏力远没有说我好之后再加一个但是。
有吸引力的奖品和没有吸引力的奖品不是故意设计的。一旦开始对比,才有吸引力一说啊,要不都一样,肯定是不吸引人的。
嗯,不觉得它奇怪,就不觉得它刺激,它就没什么了。
然后呢?没有的地方,只有有用的时候才去,其他时候尽量不去。
研究表明。研究是一个十分严谨的过程,所得出的结论必定是严谨的。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我们在现实的操作上,能否完全地根据控制变量法做事,我们是否总是一股脑的把一堆东西放在一起?比如音乐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很难保证音乐不会带来其他的东西。我相信统计上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并不符合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心乱的时候,最缺的不是音乐,是安静,纯粹的安静。这是我自己给自己的答案,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没有严谨的实验,甚至事情过去了,我也不会复盘,不会再提起。
纠结那么多的意义是什么?心不得安宁,就不好。
人能饱经沧桑,猪就不能么?
看文字在看什么?如果说,是为了获取信息,那么美文是不可取的,美文的特点就是瑰丽梦幻,给人遐想的空间,倒不是特指什么,全是自己脑海里的东西,想象力是天花板,最多是学了几个好词好句。
小孩子的世界,自然是芝麻绿豆的,着眼于细小的事物。人长大了,就多有顾忌了,看似是雄心壮志,喜欢布局,不喜欢鸡毛蒜皮,可实际上,该做的做不好,小事情不愿做,不爱学习自以为是。这不是错,纯粹是老了,装不下着许多愁绪,变得麻木了。变麻木是好事,不够粗壮的神经是活不久的。
只有不断地深入黑暗,才会发现暗处也是亮的。身处亮出,只觉前面黑洞洞的。
白天出门,也没必要穿夜行衣。
走过一遍,才觉得越是纠结,越是后悔,就越是不敢向前迈步,总觉得丢面啦,失去先手啦什么的,然后弄一堆经验分享出来。但以我的经验来看,我建议不要建议,如果你不能沉浸地体验当下在做的事,你就学不会何为专注,你就学不会何为容忍。即便你选的这条路的被动技能很厉害,但是你没有强化自己的主动技能,属于是买椟还珠。假设有一个最优解,而且大家也不是瞎子,自然都会跑到这个最优解里,你看结果,并不是所有去最优解的人就都怎么样了,它仅仅是加持高了一丢丢,你再看选择对目标的影响,给降温了,开卷了,不香了,这是一拥而上对这条路本身的影响。鲁迅对路的论述是很明白的。纠结到底,是询问自己的内心,是否真正喜欢,喜欢的时候,即便没人帮忙,自己也搞定了,不喜欢的话,有人教有人带,也该不会还是不会,你只嫌唠叨。
经验主义是不好的,别人经验主义那更应该慎重,说是听劝吃香,嗯我明白固然吃香,只是提醒一点,别丢了自己的判断。
知道一件事是好是坏呢?即便什么都不做,太在乎也是有巨大负担的,生怕错过点什么,总是赋予冗余的观察。索性这种事不多,不好其他的事还好,就怕哪有事哪到,帮不上忙,又苦了自己,何必呢?
如果摸鱼不活的话,真觉得摸鱼儿是个词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