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
我们每个人都曾与虚无斗争过。既然是斗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面对了解虚无才能有机会从虚无的状态里挣脱出来。自然虚无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亦有其存在带来的危害,若能取其优点而弃其弊端,会有更好的效果。其实虚无也算是一种待理解待开发的资源吧。
我不知道是否,越是深刻就越是片面,越是广远就越是浅薄。遗憾,这算是不能二者兼得的遗憾吧。(这遗憾里似乎包含着一小部分遗憾。)
也许世界上不存在高雅的思想与低俗的思想之分,只是所谓的高贵的思想侵入了不该承载它的灵魂以至令人痛苦。其实美丽的理想也同样令人痛苦,将痛苦的来源辩识出来也是令人痛苦的。但将将众多引发痛苦的思想全部归于虚无主义一定是过于草率的。(多去了解再说罢!)
“虚无主义的本质是人对人自身价值的否定。”我感觉解决的办法有很多呀,比如以邻为壑,只去否认别人的价值,不对自己做评价,或者将自认为不足的事情做到极致,让自己无法否定自己。这些做法的本质都是把人从“神”或者“命运”中解放出来,把理性归还给人自己。指责别人还是有一点相信神的色彩,有点怨天尤人之感。可极端的理智又将人推向另一种虚无之中。于是有了辩证的唯物。是否是中庸呢?其实最常见的做法是将实际发生的事中加入一些感性解释,聊以自慰。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别让自己陷入由虚无引发的深度的颓废之中。
用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来对抗虚无吧。有时自负一点,把没有把握的事先做起来也挺好的。在饥饿与清除饥饿的过程中收获的快感可以暂时抵御虚无。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海德格尔一再设问的,是为何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是否因为人的眼睛被“有”遮蔽而看不见“无”。其实同一事物也有其显式与隐式,兵法:“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无”并非是我们理解那种不存在任何物质的绝对的“无”,而是以某种我们无法观察、无法触及、无法测量、无法感知的形式存在着,它之所以出于这种状态,是为了酝酿、壮大,以为了紧接而来的成功。
我们的宇宙比较空旷,我们的心灵看似空虚,我们游离与对世界的“信”与不“信”之间,这三者是虚无主义的三种形式。仿照光的波粒二象性,我觉得虚无也是相对的,在某些时刻,它会表现出一些属性而隐藏另一部分属性,这样与其争论存在与不存在,连不连续,可不可分,完不完整,不如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人们信仰神明,因为面对命运而感觉自身渺小于是将精神托付与神,同时也将自己的美好景愿寄托于神话之中。或许有时人们会想明白这一点,神并不存在,似乎是因为我们相信其存在其才存在着;或许有时人们会发怒,自己的信仰遭到践踏,而明知自己的信仰不存在却还是怒发冲冠,捍卫着那些象征着希望与救赎的神。神是幻想,是愿望,但也意味着空虚,虚无。随后,那种深深的虚无感袭来,感觉是现实,是虚幻的现实,是主观的现实,因为它真真切切地存在于人的脑海之中,是一种极为深刻的情感,可它又不是现实,因为它不曾将许诺过的赠予信奉的人类,不曾存在于物质世界。其实,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有化为真实的潜质,如果我们的祖先不曾仰望星空,不曾喜爱月亮,我们也许还不能九天揽月,遨游星穹。虚无,是不虚无的预备阶段,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摧折大脑中的一些可笑的信念,因为我们相信,才会逐渐调集力量将其实现,在此之前,支撑这念头活下去的,是披着虚无外衣的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