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侠版水浒正文卷第一百四十九章金鳞岂是池中物…
孙立、解珍、解宝、邹渊、邹润、孙新、顾大嫂、乐和以及他们的家眷参见过江鸿飞。
梁山好汉擂鼓吹笛,从登州来投的众好汉们都乘马轿,迎上寨来。
江鸿飞置酒设席管待,一众新老梁山好汉大吹大擂吃酒,不在话下。
次日一大早,江鸿飞就派人去将乐和、孙新、顾大嫂叫到聚义厅左侧的耳房,也就是江鸿飞平时处理公务的地方。
在这里,乐和三人除了见到江鸿飞,还见到了孙静和朱武以及一个他们昨日没有见过的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年轻少妇。
孙新和顾大嫂不知道这个绝美的少妇是谁,但乐和却猜到了她应该就是江鸿飞的小妾也是水泊梁山的第三位军师女诸葛刘慧娘。
三人进来了之后,江鸿飞直截了当地进入正题道:“我们几个商量过了,教你夫妇二人去京城开家酒楼。”
听了江鸿飞对他们做出的安排,孙新和顾大嫂不禁在心中打鼓:“去京城开酒楼?我夫妇二人行吗?”
也不怪孙新和顾大嫂心虚不已。
实在是,虽说孙新和顾大嫂此前也是干这行的,可他们开得那乡野小酒店哪能跟京城的大酒楼相比,这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甚至根本就不应该放在一块比较。
另外,孙新和顾大嫂可是刚在登州犯下劫牢大案,这转头就去京城开大酒楼,是不是太嚣张、太猖狂了?
看出来了孙新和顾大嫂的担忧,江鸿飞笑着对他们说:“你们去那座酒楼坐镇及干我交给你们的任务就行,酒楼的经营及管理,会有专业的人去做,不必伱们费心费力。”
朱武帮江鸿飞解释道:“我水泊梁山旁的人才虽有些不足,但开酒店的人才,那可是多得很,不会教你们在这些小事上操心的。”
孙静则说:“你们也不必为那案子操心,京师的人绝不会去留意偏远的登州所发生的一件小案子,开封府亦不会张贴你们的海捕文书,且寨主已然派人去给你们弄新的身份了,从今往后,你们便不再是罪人了。”
听朱武和孙静这么说,孙新和顾大嫂才放下心来。
江鸿飞接着说:
“你们的第一个任务,便是打探消息。”
“京师乃赵宋王朝的中枢所在,必定汇聚着天下消息,将你们收集到的消息,事无巨细地传回来,至于有用没用,你们不用管,那是我们的事。”
“我已经派人去策反一些能接触到重要消息的官吏、宦官,他们有自己的消息传递通道,但如果他们的消息传递通道出问题了,有可能会叫你们帮他们将消息传递回来,但此乃万不得已才会动用的备用手段,你们知晓有此事即可,多半用不上你们做此事。”
“切记,打探消息,只是你们的次要任务,干些力所能及的即可,不必强求,你们亦可将之完全交给与你们同去京师的人也就是朱贵贤弟的人去做。”
听江鸿飞这么说,孙新和顾大嫂有点不明白了,既然开酒楼和收集情报都不用他们做,那让他们去京城干什么?
猜到了孙新和顾大嫂心思的朱武,给他们解惑道:“哥哥的意思是,此二事虽然朱贵贤弟的人可以做,但京师大小之事,皆归你们来调度、总管,包括朱贵贤弟在京师之人也归你们来调度、管理。教你们去京城开酒楼,主要是教你们负责另外两件事,而另外两件事需要酒楼东家这个身份做掩饰。”
孙新和顾大嫂这才恍然大悟,明白江鸿飞的意思了。
同时,孙新和顾大嫂也搞清楚了,他们将是水泊梁山驻京办的负责人。
这让孙新和顾大嫂感受到了江鸿飞对他们夫妇的重视和重用,进而也跟其他登州梁山好汉一样觉得他们来投水泊梁山算是来对了。
见孙新和顾大嫂明白了,江鸿飞继续说:“你们的第二个任务便是为我水泊梁山招揽人才……”
宋初时,赵宋王朝的官员仅两百多人;
到了宋真宗时期,赵宋王朝的官员总计一万多人;
到了宋仁宗时期,这个数字又翻了一倍,达到了两万多人;
到了宋英宗时期,又增加了四千多人,达到了两万四千多人;
宋神宗时期实行王安石变法,对官员进行改革,整体官员数量下降了三千多人,变成了两万一千多人;
可到了宋哲宗时期,官员数量又开始增加了一万多人,达到了三万一千多人;
这个数量在现如今发展到了顶峰状态,高达四万八千多人。
而这还只是官,要是将吏也算上,赵宋王朝的官吏总数量高达五十万!
由于赵宋王朝官吏的数量越来越多,赵宋王朝实际职务和工作内容又有限,于是赵宋王朝的这些官吏中有很多都成了虚职。
正如《宋史·职官志》中描写的:“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
意思就是说,占着官位,却整天没事干的,十人里面就有**个。
赵宋王朝这么多官吏没有工作干,肯定有很多郁郁不得志的。
这样的人,有很多在汴梁城中厮混,他们或当个私塾先生,或继续勤学苦读,或给官员甚至是宦官当幕僚,还有一些干脆就在各个酒楼、茶馆天天厮混、高谈阔论,期待着得到哪个权贵的赏识,进而获得出仕的机会。
江鸿飞让孙新和顾大嫂在其中挑些有才干、有抱负、对赵宋朝廷不满的,招揽到水泊梁山来。
另外,宋朝的太学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
——太学生已经不只从高官权贵子弟中招收了,还从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
而发展到了现如今,宋徽宗和蔡京干脆连科举都取消了,大办太学,用太学来取代科举。
至宋徽宗崇宁元年,又于城南创辟雍,生徒共三千八百人,其中上舍生二百人,内舍生六百人,教养于太学,外舍生三千人,教养于辟雍。
而且,每年都有大量的太学生毕业,又招收大量的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