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排行 小说分类 完本小说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佛系小说 > 其他类型 > 江湖与彼岸 > 最像海的湖与童年的乡村奶奶的乡村

江湖与彼岸 最像海的湖与童年的乡村奶奶的乡村

作者:灵坡居士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23 20:20:18 来源:宝书网

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更新快,无弹窗!

最像海的湖”兴凯湖”:

“第二天早上我们就坐上开往蜜山县城的绿皮火车,又要回到我从小呆过八年最快乐时光的桑梓,一路上我兴奋地给她讲起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美好岁月和细节。看着窗外一望无际的夏季的原野和辽阔的白山黑水,在春城长大的她也兴致盎然,一边回应着我,一边目不暇接。我突发奇想要是我俩青梅竹马该有多好啊……

傍晚时分火车到了蜜山站,虽曾想我4岁至12岁童年时代都未来过县城的遗憾、今天被弥补了。惠君兄的老爹魏大爷打着字牌接的站,魏大娘在家里做好饭等我们。我俩第一次吃上了贵重的兴凯湖大白鱼,满清时被称为贡鱼号称只有皇帝才能吃到。兴凯湖被誉为中国境内最像海的湖,2/3在俄罗斯、1/3中国,浩瀚无垠,一片苍茫……

夏末秋初,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的蜜山又被叫做五花山,湖边逶迤着一条白桦林路更是美若仙境恍如异国。当天晚上我就陪王丽群去逛了一下,一路上默默无语又仿佛千言万语,只听到湖水拍岸的哗哗声……

当天?上大娘又做了一桌丰盛的农家饭菜,让我俩感受到不似家人胜似家人的亲情。我和丽群都正式而感动地表达了真诚的谢意并铭记于心。吃完饭我们像一家人一样又围坐在一起,边嗑瓜子边看了阵电视就早早睡了。听着无边夜色里的阵阵蛙鸣,我仿佛又回到小时候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节选自本人另一部诗意小说《天堂恋人》)

童年的乡村奶奶的乡村:

半百鬓微霜,最忆快乐是乡村与童年。

4岁之始,我所在小城与全中国一样正经历和蔓延着那场急风骤雨,再加上与我相差仅4-6岁的妹妹和弟弟接踵面世,父母实在顾养不过来。于是我被远在乡村的爷爷接走一一依稀记得小不知愁不更事的我欢喜地跟着爷爷去了火车站坐上绿皮火车,一路咣咣咣当当8个多小时到达了日式特色建筑的连珠山小镇车站,沿途山高地阔、水长草深、人烟稀少,仿佛逃出牢笼的小兔子,充满惊奇和快乐......

下车后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只能沿着河边大堤走半个多小时才能到爷爷奶奶居住的小乡村。第一次见着奶奶就格外的亲切,她老人家皮肤白皙,扎着一个利落的发髻,穿着蓝色斜襟布袄,嘴里叨着一支传说中东北妇女抽的长烟袋(此生最遗憾的就是没有留下奶奶的一张照片),据说她是全村最干净也最厉害的一位女眷。

自此我便开始了4岁一一12岁这段生命中最无忧最纯真最快乐的童年乡村时光......

1.夜里房檐掏鸟

乡村生活尤其春夏两季,大人们为了起早(凌辰三点左右)种地,一般都睡得很早(晚上五点左右),而这时却正是孩子们放风疯玩的时间,几个成伙,有的手拿长杆,有人手执带网的长杆,一人用网先轻轻堵住房檐倚角上鸟窝的一面,另一人用杆捅向另一面,窝中的鸟只能飞往另一方向自投罗网而被?住,每套住一只鸟就会引发小伙伴的一阵欢呼声。

2.雪中笼滚苏鸟

60-70年代的黑龙江冬季,大雪纷飞,常常零下30多度,正应了那个夸张的笑话,小孩在户外撒尿瞬间冻成棍把人撅个跟头?。但依然阻止不了孩子们乐此不疲地从事一项游乐活动即做一只玉米?子编成的笼子,上面做一个或两个像样自行车蹬子的滚子,上面放上金黄色的谷穗,引诱那些饥饿难耐的苏鸟(也叫苏顶红,头上有一撮红毛,尤其在白雪辉映中格外美丽),觅食时踩在滚上即被翻到笼子里。我们滚到苏鸟?,有的回家逗养,但也有滚多后将其弄死包饺子?吃、味道鲜美可谓残忍而不自知……

3.河中叉鱼

奶奶家院门前隔着一片苞米地就是一条清湛的小河,承载了童年太多的欢乐啊一一

一.某个夏天下午放学,小伙伴一起又去游泳或曰洗澡,记得刚刚闯入濒河茂密的草丛时,蓦然惊现一女生**白暂娇美的背影、竞是我初萌情愫暗恋的一位小伙伴的三姐一一此镜头一直定格在我记忆屏幕的深处如那幅安格尔的经典油画《泉》,成为我心底最纯真的隐秘细节......

二.每年爸爸从城里回村,他最喜欢的就是夜幕降临后和爷爷及我祖孙三人提着马灯拎着叉子去河边叉鱼?。穿过月色撒满的青纱帐,蛙声阵阵、清风徐徐,先蹑于水岸,静观其变、然后一叉而中的惊喜着实令人回味无穷。当然最幸福的还是用胜利的果实按爷爷说的原汤化原食即用河水煮鱼的鲜美!

4.田里捕鼠

那时的乡村童年不像现在有诸多的玩具和游乐场及网上游戏,几乎所有的快乐都与自然相关。其中一乐就是每年秋季,大人们赶着牛车去装载田野里己收割码垛的谷物。这时的小伙伴们每人拿一根长木棍围着谷垛站成一圈,待大人们用叉子把谷捆挑起装车时,藏于其下觅食的田鼠就会惊慌地四散逃窜!这时小伙伴们就会大声喊叫并用棍子打鼠,每当打中时就会发出得意轻狂的笑声,久久回荡于金色的原野上空......

5.缤纷的菜园果园

在爷爷奶奶家最快乐的童年时光,除了村里远近错落的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色,更让我独享且乐此不疲的是家里房前屋后丰富多彩的自留地一一菜园和果园。至今历历在目、如数家珍:房前的菜园因一条直达院门的小道分为东西两片,东面的菜园主要种的青椒、罗卜、西红柿和黄瓜等时令蔬菜;西面的菜园主要种的是黄(烤)烟,记得每当种植季节,爷爷在前面垄上挖坑栽苗,我则跟在后面拎着一个装满农家肥的小捅,先往每一个坑撒一小把肥料,再用泥土盖上踩实。爷爷抽了一辈子卷烟,即使后来搬到城里爸爸妈妈家也一直坚持抽自己卷的旱烟。所以前二年我迷上了卷烟也是用这种方式怀念爷爷。当然最让我兴奋无比、记忆犹新的是屋后的果园:两棵红樱桃树和一棵杏树;两个李子树中一棵红李子、一棵黄李子,红李子一咬满口甜水非常爽、黄李子无汁但极甘美;剩下十几棵都是不同品种的沙果树;树下还种了又大又红的高丽果一一城里叫草莓一一那些年我难忘也最开心的事就是每天下午放学后冲到果园内饕餮一顿后骑在果树上,听燕子声声、看晚霞满天......

6.城里爸爸的礼物

小时候在爷爷奶奶的乡村最盼的就是春节爸爸从城里回来探亲,当然最想的还是他带来的过年礼物。爸爸和隔壁的老冯家的两个伯伯是他们那一辈村里仅有考上省城上学并留在城里走上仕途的佼佼者。每次他都会带来小人书、名叫小雷鸣和二踢脚的鞭炮,以及大白兔奶糖、大虾糖和元宵等村里没有的好吃的一一这每每是我最开心也最高光的时刻!常常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把大部分东西顺出去分给小财子、二驴子和大宝子等小伙伴们看或吃,不仅满足了我的显摆心也同时抬高我的地位,使我成了最受欢迎的人。因此四年小学时光一直担任班长等要职,每天把书本卷起来做敲头的教具,以显示我的权威性。

7.露天电影

小时候在乡村最快乐的事除了过大年就是看电影了,而且是露天电影。由于人多,银幕正反两面都有人看。一般都在大队部院里或村小学的操场上放映。天刚刚擦黑,来自全村甚至邻村的乡亲们就己陆陆续续到了,有的坐在自己带的各式板凳上、有的席地而坐。最高兴的当然是我们这些半大不小的毛头孩子们,上窜下跳、大呼小叫……

记得那时看的电影几乎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如苏联的《列宁在1918》,阿尔巴尼亚的《海岸风雷》和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之波》等。但让我记忆最深刻最生动的不是放映的这些影片,而是在一次看电影其间发生的离奇的戏中戏一一本村在任的朝鲜族大队长在电影放映其间去偷了我爷爷(时任村二小队会计)的公款。故事的梗概如此:当时我们村叫永新村,汉族与朝鲜族混居,汉族住的房子是尖顶横梁坡屋,朝族住的是圆顶窝房,都是草泥结构的。汉朝比例大概是3:2,汉族当书记,朝族当大队长。这位大队长姓李,跟我们家很熟,经常来窜门,所以非常了解我们家的情况。我爷爷每天都把小队结余的公款二百余元毛票带回家放在房梁上的一个洞里一一其实早就被这位大队长盯上了一一正好选全村空巷都去看电影的最佳时机,那时家家又夜不闭户,从而实施了一次大队长偷小队会计的闹剧兼喜剧!

8.人参娃娃

小时候听爷爷讲的童/神话中记的最清楚的就是“人参娃娃”。我给小时候的女儿讲给外甥女讲给小侄子讲,循环往复以至于成了我的拿手哄孩子作品,几乎可以与安徒生童话相媲美!

故事讲的是在一个山青水秀的小村落,每个夏天的午后,就有一位戴红肚兜的小孩飘然出现与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嬉戏玩耍,但太阳一下山时又会神秘消失……其中有位叫小波的男孩回到家里跟爷爷奶奶哭着闹着还要找人参娃娃玩。爷爷告诉小波说你明天带一个针线包,趁他跑之前把针偷偷别在他的肚兜上,然后我们捋着线就可以找到他了。于是第二天黄昏人参娃娃即将消失前,小波偷偷把针别在他的红肚兜上,手里握住针线包,然后和爷爷一起顺着线爬到一座大山上,在一片花草掩映的山洞里找到了人参娃娃一一原来他竟是一棵号称东北三大宝之一的老山参变的……

9.南北炕头型

所说南北炕头型其实是指的分头。因为黑龙江农村都喜欢睡炕尤其漫长的冬季更需要热炕。一般炕头最热因为离火源最近,客人来了都会被让到炕头,表示热情和尊重。有句俗话嘲讽人不见外:让你进屋暖和暖和、你还上炕了,让你上炕了吧、你还上炕头了。

如果家里人口多,往往在屋里的南面(阳面)和北面(阴面)砌两铺炕分别叫南炕和北炕。我刚去爷爷奶奶家时就是南北炕,北炕住着大高个的太爷爷,我和爷爷奶奶还有姑姑住在南炕。小时候我喜欢梳3一7开的分头一直延续到今天,姑姑戏称为南北炕头并时常说起一段数来宝逗笑:打竹板、板朝上,全村时兴搞对象,瞎子瘸子干着急,小分头有希望、有希望!

10.杀年猪与杀猪菜

小时候在乡村,每年最大的盼头就是过年。有句俗语”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其实最大的惊喜就是杀年猪,犹如一场活动一场仪式。

一清早,奶奶就煮好两大锅开水,锅上架了十字型木板,来帮忙的邻居男劳力们和爷爷一同将嗷嗷直叫的养了一年的肥猪四马穿蹄、五花大绑起来,爷爷手拿长长的杀猪刀用力捅向猪颈,随着猪的嚎叫,猪血喷涌而到一个大洗衣盆里。然后用扦子插进猪的四条腿再拔出来,随之把猪吹大,抬到滚烫的锅上用热水退毛……中间还有一个环节叫灌血,用猪的大肠灌进鲜红的猪血,煮熟后切成片沾调料吃,鲜?可口。最后把那头白白胖胖、干干净净的猪宰割分配完毕。

乡村杀年猪有个不成文的流传下来的规矩即无论谁家杀年猪,都要拿出一半做菜请全村人吃席,另一半留给自己家吃。做的是东北菜的几大招牌:一是肥肉炖酸菜和冻豆腐,猪肉炖粉条,溜三样(猪下水如肠肝肚等),大棒骨,最经典最难忘的是奶奶做的那道蒸五花肉,香腻无比,配上喷香的大米饭,可以干上几大碗。那时村里还流传着一个笑话,老张家的小库子因为嘴馋一次性五花肉吃多吃伤了,上吐下泻、从此再也不吃肉了……

11.两只大白鹅

小时候的奶奶家,除了养猫和鸡外,最重要的动物就是养了两只白色的大鹅?。她们下的蛋可以保证我每星期吃上二次咸蛋,最高明的吃法就是吃饭时先把蛋清吃完,把整个蛋黄留下来,在出门找小伙伴们玩时再把留下的整个咸蛋黄放到嘴慢慢咀嚼,那种油香简直令人满足的晕眩!

这两只大鹅还有一种取代狗的功能,每当有生人或不速之客来家,她俩就煽动起翅膀追得人满院跑,严重的还会被她们长嘴咬住扭出一块紫疙瘩。因此全村的人都对奶奶家的这两只大白鹅心存忌惮!

但后来发生了一幕惨剧令我悲痛欲绝并平生第一次产生了仇恨的情绪。那个年代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即公社或县里的干部来村里检查工作时一般挨家派饭,轮到谁家都要拿出最好吃的东西招待领导。那次轮到我家,奶奶只能杀了一只大白鹅,把它的脖子剁掉后还活蹦乱跳在院里奔跑了十几分钟,弄得遍地都是血,极其残忍和悲伤。至今想起仍心疼不止、目眦欲裂……

12.猫与老鼠及燕子

奶奶家的猫主要职责是抓粮仓里的鼠,有一天下午我看到她与一只身量仿佛的硕鼠在院里对峙,被激怒的老猫竟发出了虎啸,一举吓坏了鼠并将其活活咬死!但是这只猫也因为馋犯过一次不可饶恕的错误:某一天家里人都不在时,它竞攀上厨房的屋梁把每年春天来此筑巢的燕子妈妈生的小燕子们吃掉了!令全家人气急败坏地把它给赶跑了……因为燕子在乡下被视为吉祥物,连孩子们都不允许拿弹弓打她,老人们说那会让人眼睛刹间变瞎。有一首儿歌至今记忆犹新: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13.除“夕”放鞭炮

小时候在乡村在奶奶家最盼的就是过年三十,一是可以吃好吃的,吃杀猪菜吃饺子;二是爸爸会从城里回来过年,除了带来村里没有的好吃的,更重要的是能带回可以像***一样排响的小雷鸣鞭炮,还有更刺激就是二踢脚即在地上一响,然后腾空再发出一响,引发小伙伴的等待和欢呼!

但8岁那年因为放二踢脚却发生了一场比较严重的事故:天黑后,我和小伙伴们去村里小学的操场上放鞭炮。因为点燃二踢脚后一直未爆,实在等不急的我竞把脸凑上去检查,结果却突然轰响,我只觉眼前一黑,脸上火辣辣的一阵灼痛,一时就傻住了。小伙伴们吓得赶紧喊来大人,姑姑立刻带着我去村里的梁大夫家,梁大夫的女儿是我的同学,发现我的脸上一片焦糊,被火药粒布满,充满惊恐。梁大夫先帮我清洗后又把火药粒一一清除,消炎后又用纱布包扎好。半个月拆除纱布后,幸好没有出现家人和我都深深担忧的满脸大麻子像小人书中坏蛋一样……

14.粘蜻蜓

童年的乡村,那时不仅没有网络更没有电视,一切的游戏和快乐都与大自然相关且大多数与动物相关。除了之前讲的抓鸟、打田鼠外,还有一种就是粘蜻蜓。所谓粘蜻蜓就是麦桔做成一个三角形框架,然后去屋檐下背阴处去找蜘蛛把蜘蛛网翻到三角架上形成一个密网,再去园子里草甸子上或树林中去粘各种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蜻蜓,分批装进罐头瓶子带回家,除了留下放飞到屋里窗户上的好看品种外,其余就喂鸡吃,对鸡来说那是鲜活鲜美的美食……

15.武侠小说与听书

小时候在乡村几乎没有什么书读。除了爸爸每次从城里回来省亲带的小人书,题材多是《小兵张Ga》和八大***。就是在民间流传的《大八义》、《小八义》和《七侠五义》等传统武侠小说。正规的就是《水浒传》。更多的故事都是听村里的一位姓姜的说书先生讲的。所以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听书。一是喜欢武侠,后来进城后尤其上中学和大学期间,开始接触金庸和古龙的现代武侠小说,更是深迷不己,几近疯狂。因此埋下一种影响终生的侠义情结和武侠梦。以至今年进入退休状态,又新买了一整套《古龙武侠小说全集》,重读了一遍。二是听书,自小爱上了讲故事,小学五年级还上了青少年宫的讲故事培训班成了一名故事员,经常在班级、学校、家里,特别是小伙伴中表演。以至于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语文课代表(因此喜欢上了文学并成了一名所谓诗人)。总是被老师点名朗诵课文。大学时代还第一次参加了演讲比赛。工作之后更是了经常出席国内外的诗歌特别是金融、地产和商业论坛做主题讲演。今年退休宅家更是发现和喜欢上了喜马拉雅,不但每天听书,还开了个人帐号和播客,把半生原创的诗歌和随笔自己朗诵,做了“古今中外名人诗人诗传”,“现代诗朗诵”,“五言诗”和“童年与乡村”四个专辑与听众分享并做为个人的纪念。

16.村小学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乡村还有一所小学实属不易。由于村里的孩子少,2-3年级合并上课。一个年级/班也就十几个学生,男女比例差不多。我在村里呆到12岁,上到四年级。学校挨着大队部,由三间连排的泥坯草房组成。有一个很宽敞的操场,四周种满了高大的白杨树,相当于围墙。我们每天在操场上体育课或课间玩耍。男生一般是打三球即篮排足,女生跳格跳皮筋踢毽子。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有一位梳着两条长辫子的教音乐的漂亮女教师。她的弟弟与我同班,我经常放学后去他家玩……一转眼到了九十年代我再次回到村里去看望小伙伴们时,发现当年的小学已没有了,只剩下我脑海中栩栩如生的童年欢乐回忆……

17.谷场大战

秋收之际,田野一片金黄如梦如幻。尤其收割完的谷子从田间运回小队的谷场集中晾晒脱粒,山谷般错落的谷场就成了小伙伴的乐园犹如现在城里孩子的游乐场。放学后大家汇聚在此上爬下滑、藏猫猫,嬉戏打闹,仿佛成了欢乐的海洋。一直到太阳西下仍乐此不疲!等大人们大呼小叫喊回家吃晚饭才恋恋不舍的才四散而去。未尽兴的孩子还相约饭后,大人睡觉了再来此夜战一场……

18.猫冬(闲)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黑龙江乡村,冬季将近半年,气温最低零下40度左右。如何打发这漫长、寒冷而闲散的时光即所谓猫冬,成了一幅极具民俗风情的绚丽画面。现代人喜闻乐见的“二人转”其实就发韧于此。另外就是赌博,男人玩排九、女人打纸牌;还有与之?生的流行甚广的词“搞破鞋”即说的是开放而混乱的男女情事。而孩子们的冬天反而是户外世界为主,雪成了最大的背景和片场,堆雪人、打雪仗,是我和小伙伴们最快乐的游戏。常常玩的废寝忘食!当然最**的部分还是过大年,张灯结彩贴对联,扭大秧歌踩高跷;杀年猪全村请客、挨家串门拜年……

19.炮台与胡子

小时候爷爷奶奶家的院子里,除了有一个苞米楼子(用于装玉米棒子等未打成棵粒的成粮)和一个草垛(用于烧火的干草)外,在院子的北边,房子的东北角还有一个炮台的旧址,引起我的好奇。爷爷跟我讲,咱家的这个院子解放前是你太奶奶哥哥家的,叫刘家大院,为了防范和打击胡子,还养了家丁护院。

黑龙江那时风行胡子即通常说的土匪,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强人型,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也听过和读过一些侠义故事,于是长大后就占山为王,主要是吃大户所谓杀富但不济贫;另一类是穷人型,实在是活不下去,官逼民反、贫富都抢,横草不过,贼不走空。但绝大多数规模都不大称绺子。

人们耳熟能详的东北土匪传奇主要是从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和后来被蓝.苹.改编成***的《智取威虎山》知道的。特别是座山雕、许大马棒、谢文东等大匪首几乎家?户晓。

这些胡子除了抢东西外还抢人(土活称扎姑丁),所谓抢人就是抢女人做押寨夫人,供.匪.首淫乐,成为民间奇谈。

爷爷说他曾亲眼见过胡子进村,后被官兵包围,突围前很是迷信,在东南西北都点上三柱香祈拜,那个方向的香被风吹灭,就从那面冲出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