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排行 小说分类 完本小说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佛系小说 > 其他类型 > 绝世魔尊 > 第640章 无心幻云 一

绝世魔尊 第640章 无心幻云 一

作者:紫魔邪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14 03:42:07 来源:宝书网

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更新快,无弹窗!

无心之境指的是冲虚自然之境。也就是见闻录中记载的,无见、无现。这是一个内外合一,物我无别的浑化境界。人达于此境,他的生命意义就发生了根本转变,虽有限而具有无限的意义。他身处尘世中,却无往而不顺通。因此,无心之境所显现的是一个完全自由自在的心灵。但这种自由自在不能理解为外在的、**的,它无关乎现实,完全是心灵的自我体验。

见闻录中记载的一些象征性的语言和寓言故事,皆在显示这种自由自在的心灵。如说:"至人潜行不空,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华胥国之民"入水不溺,入火不热","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等等。这种无往不适、无比自由的生活,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因此,它是落在心境上,是具有理想之境的人所特有的一种感受和体验。

天壤的特点是灰然有生,象征心体之动,亦即有,此是心体之用。心灵动则必外现,有种种活动,所以用有生说之。但此境之相只动不静,有用无体,因此,其有只是一个抽象之有。

关于太冲莫眹,张湛引向秀注居太冲之极,浩然泊心,玄同万方,莫见其迹。此指心境之静。又说无心以随变也。此指心境之动。至人之境,虽静而动,虽动而静,故动、静皆为具体之动静。动静相即,有无不离,此体用合一之境,是最高、最圆满之境。

至人所呈现的三种境界之相,关涉到如何理解理想境界的问题。照上面所说,无不能遗有,有不能离无,这就意味着,真正的无心而必应世成务,就世成务而必体无。单应世成务而不能体无固是一偏,但孤悬一个无心而遗弃外物,这也是一偏。因为,把无心孤悬,实际上是把有无对立起来;而一有对立,便不是无心,而是有心。因此,真正的理想境界必是虽有而无,虽无而有,是超越双边的有无统一。这一理想境界,通于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说得通俗一点,不过是强调人们当不执无为、顺应自然之道生活而已。这是养生治身所当奉行的理想原则。

有些东西是我们用眼睛看不到的,如黑暗中的物体,我们却可以凭借手和身体去感知它们的存在;有些东西是我们无法用手和身体能够触摸到的,如远处的物体或者是风景,我们却可以用眼睛来感知它们的存在;有些东西我们无法用眼睛看到,也不能用手和身体去触摸,如歌声、音乐、话语等,我们却可以用耳朵来感知它们的存在;还有一些东西,是我们的感官无法直接来感觉的!

物与环境的存在关系的表达是为感。感是关系里的主体存在。某一主体与环境的存在关系是为感,存在即为感。感是本身对环境存在的关系表达,物本身与环境之间达成了存在的关系时是感的表现,存在的环境对物本身的作用及物本身对环境的反应由感体现。

在本的物的感的关系定义里,物本身是存在的主体,物所在的环境是客体,变化的客体影响着存在的主体,存在的主体能与客体达成存在的关系,就是说主体具备了接受客体存在的能力,这种接受客体存在能力的关系就是感,在生命力和物本能作用下物本身的存在与物所在的环境产生了不可隔离的交|合交系,相互独立存在着又相互交|合模糊着的关系是感的关系,本能是物感的基础,物本身的感由物对所在环境的自身存在来体现。

感是物的变化发生的条件,正是物具备了感的能力才在变化的环境中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折叠存在的对象关系是为知。知是存在一对一的对象关系的表达。存在的一对一的对象关系,是说物在感的基础上,能够处于本位的能力对环境存在的具体条件的信息达成单一的对象,这种单一的关系就是对环境里某一具体信息的存在,这种存在在主体位的对象达成就是知的状态。

在知的状态定义里,条件的存在是环境里集中的具体的各种信息,物本身对存在条件的反应是对集中和具体后的信息反应,在物感的基础上,物对环境中具体存在的因素有一定的变化反应,物的这个反应是完全被动的,由存在条件决定,只是条件影响着物的变化,而物变化影响不了存在条件,没有条件的具备就没有物知的接受,生物在感的基础上对存在条件相应的接受行为就是生物知的形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