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排行 小说分类 完本小说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佛系小说 > 其他类型 > 一八七七新纪元 > 第九章 东南改制(下)

一八七七新纪元 第九章 东南改制(下)

作者:楚连铖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19 12:40:24 来源:宝书网

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更新快,无弹窗!

谭嗣同曾读过《华夏的革命》早期版本,在他眼中,这种纯白话的文体不值一睹,什么“刘摩才是我们的最高领袖”、“在刘摩带领下步入新的辉煌”如同小孩过家家一般胡闹。但谭嗣同不得不承认,正是这本在他眼里胡话满篇、狗屁不通的《华夏的革命》,使刘摩身边凝聚了大批人,走访琼州各地,更能体会到老百姓对刘摩的拥护。

相对于刚起步的东南各地和贫瘠不堪、黑暗混乱的中原,琼州无疑是一方世外桃源般的热土,而刘摩的改革方式,也属于那种春风和煦、循序渐进的。

谭嗣同在到达琼州之前有一个最大的疑问:为何东南的自强军已经形成了“造反事实”,反而仍旧同意一些文人前往京师参加科举?在他一如既往的概念里,士,立国之本也,难道刘摩是采取洋人的治国方针或是从本质上厌恶中国文人?

但这也不可能,诸如担任东南军政府要员的王韬、文廷式等人来说,他们均是中国本土文人的其中之一,东南军政府及地方政府中也大量充斥着举人秀才之辈。

刘丹国的鲜血无情地熄灭了谭嗣同试图改良中央、重振中华的殷殷报国之情,也带着无数的疑问跟随周扶九前来东南考察。

当年满清入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根压垮国人脊梁的辫子也曾兴起血雨腥风,不知多少仁人志士慷慨赴义,这根辫子,应该是刘摩革新的信号,但谭嗣同在广州街头仍看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留着辫子,莫非是刘摩的刀还没有磨快?还是刘摩根本不想改变现状?或是刘摩的“革命”还不够彻底?

在谭嗣同看来,任何一场改朝换代的改革都应该是鲜血成河、人头滚滚的,快速、直接,但他到了琼州各地之后,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琼州能看到的辫子几乎没有,而刘摩的威望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琼州,政府并没有强制百姓剪辫子,没有剪辫子的百姓却得不到一丝革新带来的好处:不能进厂、得不到新田地优惠政策、禁止参军、禁止进入新学入学等等等等。

得到实惠的百姓们是富足的、充裕的,丝毫没有看到中原百姓的那种令人心悸的菜色,谭嗣同一一走访百姓、工人、商贾,为自己的疑问解惑,在他看来,刘摩骨子里还是重视士人的,只不过把工农商等阶层的人也抬到了士人的同一水平线上。这一点,在琼州新式学校的课本中最能体现出来。

谭嗣同偏向改革,重的是文化,在琼州新学的课本中,他没有找到令他“担心”的文章,若是刘摩下令将《华夏的革命》一书从小学开始普及,就谭嗣同个人认为,那是要“亡国灭种”的疯狂之举。

所以,谭嗣同在心底给刘摩打了个及格,至少,在已经考察的项目上他对刘摩产生了认可。

近两个月的考察,周扶九、谭嗣同各有收获,同时满意而归。周扶九还是没有冒然去投资实业这一块,他决定先在广州设立一处贸易行试试水,毕竟搞实业耗费精力大,交给别人又不放心。

当一行人乘船从三亚直抵广州码头时,令谭嗣同不敢置信的是,自己的恩师欧阳中鹄、好友唐才常、刘善涵等人在码头迎候他,最令他震惊的是,欧阳中鹄等人竟然全部剪了发辫。

剪了发辫,那说明良师益友们已然投靠了刘摩。

谭嗣同惊讶于刘摩的手段,但听了恩师的唏嘘之后又对清政府深痛恶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