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排行 小说分类 完本小说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佛系小说 > 其他类型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68章 脸,岂是如此不便之物!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68章 脸,岂是如此不便之物!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23 13:40:25 来源:宝书网

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更新快,无弹窗!

第268章脸,岂是如此不便之物!(第1/2页)

张潮对着镜头,笑了起来,露出整齐的白牙,缓缓道:“孙教授,您太太的旅游公司办的日本研学夏令营活动,什么时候开始报名啊?

哦,还有,这个夏令营有没有领补助啊?领的是哪儿的补助?”

话说完,采访现场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就连肖亚娟这样的资深记者都不知道怎么接话了。这种信息现场没办法求证,张潮可以有仇报仇,但电视台可得谨慎点,毕竟影响面太广。

就连现场的导播都在给她打手势,让她赶紧转移话题。其实她不知道,张潮这都是收着说了。

自从中午接到肖亚娟的电话以后,他就趁着燕京那边还没有放假,在饭桌上就用短信布置好行动了。

“孙云霄”这个名字,张潮虽然印象不深,一开始没有引起注意,但是一提《夏令营里的较量》,那身为“80后”的新仇旧恨可全都涌上来了。

不仅张潮如此,“潮汐文化”办公室里的马伯慵、双学涛等人听说要查他的资料都燃起来了!那积极性把黄杰夫都看懵圈了,前两个月《你的名字》票房卖了快7000万,这些人都没这么兴奋。

他是不知道这些“小皇帝”们,小时候因为这篇文章被大人PUA了多少次。

2007年的互联网虽然不发达,但是这些人都是资深网虫,很快就把有关孙云霄以及关联人物的各种新闻、采访扒了个底朝天,通过邮件发给了张潮。

张潮看完以后,即使并没有证据直接指向利益相关,也很快从各种碎片中拼接出一个最有可能的答案。

90年代的中日夏令营,主要是官方出面组织的,促进民间文化交流的意义大于商业意义。那时候正值“中日蜜月期”,类似的文化交流活动有很多。

但是如今再组织这类活动,那可就是纯纯的商业行为了。张潮大概也明白了孙云霄莫名其妙开始咬自己的意图,原先还真以为是什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争,闹了半天还是孔方兄作祟。

要说这位孙教授也算对粉丝经济有超越时代的理解,深谙提纯和结晶的原理,在夏令营门票前期销售不利的情况下,能想到通过和张潮打嘴仗把笃信他这一套的家长都炸出来,哪怕被张潮骂化了,也不是不能接受。

这其实是典型的“买卖道”,明面上是这里的两个人在互相拉踩捧摔,实际上人家的目的在十万八千里之外。

但孙云霄怎么都没有料到自己老婆的这层关系,会这么快被张潮翻出来,而且毫不掩饰的点破了。在批判张潮之前,他很确认自己、妻子、旅游公司、夏令营等等内容,在互联网上找不到任何直接的联系,甚至间接的联系也难找。

因为现在有些东西根本就没有通过网络运营,例如旅行社没有“官网”,夏令营的宣传、报名也都没有在网上进行。能搜到的只有往年参加过的学员写的回忆博客。

这些信息都太零碎了。张潮的关系网和自己又没有什么交集,更是很难打听到什么。

所以他笃信自己的“买卖道”一定能成功。只要张潮被框在“教育”这个话题下和他对轰,他自己被轰烂了也无所谓。

从传播学角度讲,大众是没有记忆力的,很快就会忘记这场争端。短则数月,长则一年半载,自己又是一条响当当的“儿童青少年教育专家”。

如果张潮真只是个20岁出头的作家,也就被他糊弄过去了;可孙教授哪知道张潮可是被各种网络直播、主播PK、带货、骂仗、连麦……高强度轰炸了多年,什么离奇的剧本没见过。

孙云霄觉得天衣无缝,张潮看来全是漏洞,和那些善于炒作的网络主播一比,连小孩子过家家都算不上。

何况这种事本来就不用实证,只要诛心,证据之间的关系哪怕是相互孤立的,也能通过“蒙太奇效应”脑补完整。

“买卖道”最怕什么?就是在大众面前被直接“开盒”。一旦被“开盒”,再忠实的拥趸感受到自己只是他的提款机以后,也会迅速脱粉。

肖亚娟并不知道,在张潮简简单单一句话,背后的纠葛竟然这么深,但她作为电视台的记者,也只能按照导播的意思,开始转移话题:“看来张潮同学对孙教授的了解也很多呢,相信孙教授看到了,一定会回答你……”

还没有把话说完,张潮就语带讥诮地道:“他回不回应可能要看他的太太。孙夫人日语专业出身,从事的也是相关行业。孙教授对日本的深厚感情,也许是家庭教育的结果?

他不是出过一本书叫做《如何教育孩子》嘛,看来是有切身体会,所以感受尤其深刻啊!”

张潮对面的肖亚娟:“……”

电视机前的张卫国:“……过了,过了……”

电视机前的于华:“……这性子没变啊?那我怎么和陆原解释?”

电视机前的陆原:“……老师,你骗我……”

电视机前的其他观众:“……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燕京办公室里的孙云霄,随手飞起一本手边的书,就把显示器砸偏了脑袋。还好用的还是CRT显示器,玻璃屏幕,皮实得很,没有出现花屏。

办公室外面的小伙子听到动静赶忙进来,不敢多说什么,连忙给孙云霄摆正了显示器,又把书捡起来,放在办公桌的一角。

封面赫然是孙云霄的靓照,和“如何教育孩子”几个大字。

孙云霄看到以后又想发作,但是最终只是挥了挥手,让小伙子出去,他自己要一个人静一静,现在他已经顾不上自己媳妇旅游公司的夏令营门票能卖几张了。

还有,最让他感到恐怖的一点是,张潮怎么知道“补助”的事?虽然夏令营和“补助”无关,但是确实有人找他谈过这事……

张潮的语言上爽了一把之后,心态终于平稳下来,恢复了淡定的神情,对肖亚娟道:“不好意思打断你了,你继续说。”

肖亚娟也缓和了一下紧张的情绪,这是她第二次专访张潮,但面对“战斗状态”的张潮还是第一次,难免被这个年轻人的咄咄逼人给惊到了。

等张潮重新把话头抛还给她,她才道:“刚刚你说‘日本80后这代的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有点像是一句气话,还是你真心就这么觉得?”

张潮道:“当然不是气话,我就是这么觉得的。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一个说法,叫‘昭和男儿,平成宅废’?”

肖亚娟道:“在网络上看到过,但是没有深入了解。”

张潮道:“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日本昭和时代(1926-1989)培养出来的男性都是‘男子汉’,而平成时代(1989~)培养出来的都是‘宅男’‘废物’。

这描述的是日本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特质,他们不关心恢弘的时代命题,没有努力奋斗的**,不结婚,不买房,只喜欢宅在家里。

这个词到底是日本人自己提出来的,还是中国网民的戏谑之作,我没有考证过。但是大家可能都误解了这两者,以为‘昭和男儿’和‘平成宅废’是对立概念。”

肖亚娟惊讶道:“难道不是吗?一个是‘男儿’,一个是‘废物’。”

张潮摇摇头道:“其实‘废物’恰恰是‘男儿’的延续。没有那些‘男儿’造就的畸形的社会文化,何至于让一代人都走向‘宅’和‘废’的道路?

在日本的人群观念里,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就应当‘成长’为某种固定的样子。虽然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的人群,都有类似的倾向,但是日本受到其传统的影响,显得格外刻板一些。

例如孙教授眼里‘完美无缺’的日本小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礼貌恭敬……每天上校车前要在路边一鞠躬,放学回家戴着统一的帽子、背着一样的书包,过马路也要给让行的车辆一鞠躬,可可爱爱、绝不搞怪。

但是就是这么一群小学生,怎么长大以后就创造出了亚洲最叛逆的流行文化,和全世界数一数二的**产业呢?”

肖亚娟道:“所以,所以你认为儿童时代的‘完美’,不代表成长不会出问题?”

张潮点点头道:“儿童一方面是最容易受到引导的,但‘容易引导’的另一面,就是‘容易被压抑’。在《夏令营里的较量》我们就可以窥见一些端倪。里面很多日本小学生的‘吃苦’,都已经违背了人类本能了。

弹簧原理我们都清楚,压得越深、反弹越厉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有很多悖离传统观念和秩序的艺术家,无论名气多大,都游离在主流认可之外。

即使如村上春树,也被认为是一个‘太过美国化’的作家而被日本的主流文坛排斥。其实无非就是他不爱用日本文学传统的手法和审美,也不爱刻画日本的亚文化人群而已。

所以‘无法成为其他人所预期的那个人’,是纠结在许多日本人心中的一种难以释怀的痛苦。当然,我是从外人的角度来看待,未必能得到他们自己的认可。

当‘昭和男儿’们塑造了一个他们认为的完美社会和崇高秩序给下一代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注定了‘平成宅废’的诞生。”

肖亚娟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又问道:“那中国这一代的年轻人呢?”

张潮坦然道:“我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有不少在童年时代挨过饿,基本的温饱都只能勉强保障,更别提优秀的教育条件。

而像我这样生活在县城的孩子,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对‘现代文明’也认识浅薄。你知道小时候我妈让我看《夏令营里的较量》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68章脸,岂是如此不便之物!(第2/2页)

肖亚娟:“是什么?”

张潮笑道:“我的第一反应是‘夏令营是什么’。”

一句话又逗得众人笑了起来。许多与张潮同龄的观众都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经历,发现都有类似的体验。

张潮感慨道:“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可以再往上数一代人——的童年经历太参差了,所以铁凝的《哦,香雪》发表以后,能引起那么大的轰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