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太子提起屯卫军的事,何光华等人不禁暗暗发愁。
-
帝都的态度非常明确,用意也非常明确。
朝廷之所以将此事呈报给李铎来决定,既是因为有必要遵照抚政监国的规矩办事,又是在试探目前太子与何光华之间的关系。
如果太子批准刘一传晋升太尉,交出屯卫军的兵权,不仅可以顺利剪除何光华的党羽势力,也能够确定李铎并未成为权臣的傀儡。
倘若东宫驳回任命,那也没什么关系。只需要陛下再专门发一道敕令,同样可以换掉刘一传。
-
大唐的官职管理非常严格。通常从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皆是经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吏部层层审核批复,方可生效执行。而最终的核准权力,则掌握在皇帝手中。
东宫太子监国期间,代行天子令。所以刘一传的任命,需要由李铎来拍板。
但是,朝廷官员的选任还有另一个比较罕见的渠道,那就是皇帝的敕令。在某些特殊的时候,皇帝也可以通过门下省,绕开整个朝廷行政体系,直接进行官员委任,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墨敕斜封”。
由此看来,吏部所奏请的公文,不管李铎如何决议,仿佛刘一传的去留命运都已经决定了。
-
而何光华与吴凌经过反复商议,能想到的应对办法只有一个:东宫留中不发。
何为“留中不发”呢?简单的说,就是皇帝把大臣的奏章留在宫禁之中,不交议也不批答。
如果李铎能将刘一传的事情暂时稳住,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那么皇帝为顾忌朝廷体面,便不能轻易动用敕令。这样的话,屯卫军也就可以保住了。
可关键问题是,太子殿下会采取“留中不发”的手段吗?
-
据吴凌的观察判断,很难。
年轻的太子李铎,表面看似温和柔弱,但实际上,他骨子里有种倔劲儿。有时候钻起牛角尖,那股子倔劲儿还会表现的非常激进、非常强硬。
通过上次“帝都兵变”就不难看出来。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不是随便哪个皇子都有胆量跟着何光华一起干的,也不是随便哪个皇子都有勇气指着张波大喊“让路”的。
再加上后来在东都洛阳,因为有段时间与何光华的关系搞得比较僵,所以李铎对太傅府也是非常不客气,这同样充分体现出:太子是个很有自己主见的人。
像这样的一个人,你要让他完全按照你的想法,对某件重大决策保持沉默,恐怕并不容易。
况且,殿下身边还有一位帝都的代表——张波,怎么会让何光华轻易钻了空子?
所以,如何说服太子,非常考验水平。
如果话讲的不到位,李铎就可能会在张波的全力鼓动下,批准刘一传的晋升,那么万事休矣;
如果话讲的太到位,一旦李铎被说动,就势必要否决吏部的奏章,从而引发皇帝动用“墨敕斜封”,同样是万事休矣。
要把“晋升刘一传”的这桩官司,说的也对也不对,可真真难死了吴大人。
思来想去,吴凌琢磨出一个花招:跟何光华唱双簧。
他让何光华假意赞同晋升刘一传,使其交出兵权;而自己则表示坚决反对,据理力争。两个人在太子面前大吵一番。何光华尽量把话说的模棱两可、破绽百出,从而干扰到张波的建言;吴凌则把话只说一半,显得言犹未尽、似是而非。
只要掌握好节奏,多半便会令李铎左右为难,不能立即做出决断。
然后这时候何光华再瞅准机会,顺势向太子建议:既然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不如先将此事暂且留中,待殿下斟酌妥当后方才定夺。
-
按照这个策略,当听到太子提起屯卫军刘一传的事,何吴二人马上开始了事先设计好的一套精彩表演。
在大殿之中,这两人上来便各执一词,你一言我一语,针对屯卫军统领的问题展开激烈辩论,越说越激动,越吵越亢奋。
如此局面,不仅把李铎搞的糊涂起来,就连张波也是目瞪口呆。
何太傅今天怕不是吃错药了吧?
来紫微宫之前,张波早已经准备好一大堆说辞,打算为刘一传的事,跟何光华他们来个舌战群雄。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何光华居然也积极主张晋升的提议,还没等张波开口,他就已经与吴凌吵得不可开交,反而使张波变得毫无用武之地。
张波弄不清楚他们这是在玩什么把戏。但他可以断定,眼前的事情绝不简单。
无论怎么想,何光华都没有理由乖乖就范,放弃对十五万屯卫大军的控制,将自己的筹码拱手让出。
况且,即便是迫于形势,何光华在无可奈何之下,最终接受朝廷收回兵权的现实。但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急赤白脸的跟自己幕僚在外人面前吵翻天。
他们这是在演戏!
张波心中暗道,以前李世卿常说:皮裤套棉裤,肯定有缘故。事有反常即为妖,现在何光华和吴凌既然在作妖演戏,不管是为了什么,准没好事。
与冷眼旁观的张波相比,李铎并没有把心思全放在揣摩何吴二人的意图之上。
何光华今日的表现,确实有点出乎李铎的预料,他没想到太傅所持的立场竟然与以往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