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府的城门已经被各种各样的红绸色带装饰成一番喜庆的模样,远远望去就如一个高高的绣楼,两根长长的红色布带一直从城门楼子上的大花团中延伸出来拖到了道路两旁。
城门外已经汇聚了数万人,这些人中有党项百姓,有士卒,有文臣,有武将,也不乏党项贵族,他们都是前来送别这位带领他们投入大宋的太后。
对于未来的生活,党项百姓显然是充满信心,因为那些横山的党项部族在大宋的生活已经成功的说服了他们,他们相信,既然横山部都能收到大宋的厚待,更别说自己这些兴庆府的百姓了,太后在大宋皇帝面前肯定会为党项人说话。
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幻想,兴庆府的百姓对这场旷世迎亲特别的热情。
但是相比百姓,人群中的文官却是面色难看,他们是最不受大宋重视的人,甚至还不如那些武将得到的待遇好,难道防范自己要超过那些党项武将?自己可是真正的汉家汉种!
只不过他们忘了,自己只是没藏黑云用来控制军权的工具,也是大宋用来拢络西夏人的宣传工具,其中有不少人开始的时候还是一副观望态度,只不过在大宋战胜辽朝之后而转变,这种墙头草赵祯可不敢要。
当然西夏文臣中一直有支持大宋的臣子,他们自始自终都认为归附大宋要比辽朝好得多,对于这些人,大宋自然不能忘恩负义。
夏竦和蔡伯俙两人拱手和这些西夏文臣道别,而他们袖子中的数封举荐信却悄然传递给了被选中的人,两人的手法很是娴熟,不留一丝痕迹……
即便是要走了,没藏黑云也不过才露了一次面而已,更多的时候她依然是待在大宋的皇驾之中,礼官的声音在外面高呼,她却只能待在马车之中,这是大宋迎亲的规矩,这段时间她都不能离开皇驾。
大宋的行动极为迅速,朝堂已经派出大批的基层官员连夜赶往兴庆府,其中便有范仲淹这位稳重的路政使,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大宋的副相,参知政事。
派遣一国之相前来治理兴庆府,可见大宋的朝堂对西夏的重视,而在范仲淹以及大量基层文官抵达之前,兴庆府以及所有西夏归顺之州府,皆有大宋军队管理。
原因很简单,为了镇压反抗者。
不过,他们同样也会如同文官一样,在西夏的各处宣扬大宋的“仁爱”“忠君”等等思想,替那些即将到来的地方官做好铺垫,只不过他们的手段要更加严厉一些。
肃清西夏的残余反抗力量才是他们的重中之重,赵祯在临走之前特意交代狄青,一定要把西夏所有的反抗者肃清的一干二净,同时也要把各地的党项人,甚至山中的山民全部统计出来,聚拢到一块准备内迁。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将近三百万的人口的迁移,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同样的,他们也为大宋带来了巨大的劳动力。
农耕时代人口就意味着生产力,就意味着税收,就意味着可招募的兵力,以及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