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排行 小说分类 完本小说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佛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宦海风流 > 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八十六章 阻力(下)

第八十六章阻力下

两地出现的问题。同样和新法有关。

义清县令程公颖,耿直倔强,外号“程耿头”,爱民如子,缺点是做事有些刻板。

他这样的脾气,推行起新法来虽然雷厉风行,但是有些不太注意方式方法,不仅得罪了富户豪门,连那些他一心要庇护的“草民”,都忘记了往日的恩情,对他颇有怨言。

在推行丁田法的时候,程公颖不畏强势他的口头禅就是:大不了不当这腐食官罢了,敢杀敢拼,着实没收了大片被隐瞒的田地,他对属下的要求只有两个:速度和效率。

这样的手段,无疑打了地方豪门一个措手不及,他们甚至还没来得及反应,自家大片良田已经存为了官有。

但是在此过程中,一些租种富户田地的平民也受到了损失。官吏们为了完成程公颖的命令,害怕被他责罚,于是执行不免严苛。手段不免粗暴,很多租户辛苦劳作了半年,正待丰厚的收获,结果一句“充公”,地没了,地里的庄稼也没了。

程公颖做公一丝不苟,这是好的优点,可是太严厉太刻板,不懂通融,导致他不知不觉已经成为众怒所怨。

新法的反对者们为了对付这个油盐不进的家伙,于是四处散布谣言,对那些租户宣称官府不仅要没收大片租地,而且还将大大提高租户的税赋,县令程公颖就是主张者。

无风不起浪,这番谣言结合虎狼官吏的粗暴,大量依靠租种为生的农户信以为真,他们将怨恨之情直指程公颖。

其中,有个叫王木三的农户,便对人讲道:“这个程耿头曾投靠淮西乱军,朝廷早该处死他,为地方除害。”

话听到有心人耳中,就不是乡间野语了。王木三被人郑重其事地请到朱门大院里,面对往日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的温和询问,王木三激动地将自己知道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全部交待出来。

原来,这个粗贱的家伙还真掌握着程公颖的死结。

当日,淮西军攻占义清,义清县令王均卿以身殉国。主薄程公颖等数十位官吏则被俘虏。淮西军士们搜索了一番县衙后,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义清县的大印以及数十枚小印,竟然不见了踪影。

虽然是占领军,但是这些印章多少还是有些作用的。更主要的是,当时的淮西军将领对这个失踪问题很是感兴趣,他责令手下的一名校官刘悟彻查此事,将印章找出来。

刘悟知道这个问题旁人解决不了,任你神通广大,不可能将义清县掘地三尺找失物吧?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找出印章,问义清县原来的官员便可。

可没想到接连问了三个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都说不清楚,因为城破时是县令王均卿负责处理这些东西的,不过他们给出了一条线索,主薄程公颖素来和王均卿交厚,也许他知道。

刘悟于是接着审讯程公颖。程公颖确实知道印章藏在哪里,但是他一点说的意思都没有,同样假装不清楚。

对付这种硬骨头官员,刘悟也有自己的妙策。于是他指着被俘虏的几十位官吏说:如果程公颖再说一句不知道,就杀一个人,不开口,也杀一个人。

程公颖想了想后,就交代了,因为他觉得人命最重要,官员印章如果换在平时还算珍贵,现在官员自身都被俘虏了,印章还有什么意义?

程公颖交代了一个藏东西的地方,这个地点在东城很偏僻的所在,刘悟是外来人,不清楚,于是找来一名俘虏衙丁,听程公颖交代清楚后,刘悟着人领着衙丁去拿东西。

后来,印章被启了出来,但是淮西军也没有机会用得上他们,很快,他们便被王武俊的魏博军击败,仓皇退出了义清。

不过印章还是对某个人起了重大作用,他就是程公颖。敌占期内,原义清官员都被杀害了,唯独程公颖,因为他交代了印章藏地,使得刘悟被将军赏识,提拔重用。刘悟对此倒是有些感激,在他的保护下,程公颖侥幸活到了义清光复。

在光复的过程中,程公颖还带领民夫在城内放了一把火。也算里应外合。战后论功行赏,便成为了义清县这个上县之主。

认真说起来,程公颖保全自身来图谋后事,这是明智之举,不能说是投敌。但这样的事情往往最容易被人捏住把柄,倒霉的是,虽然当时的知情者—义清官员们都死了,可是偏偏还有一个知情人也活着,那就是带着去找印章的衙丁、现在的农户王木三。

王木三如果是个聪明人,这件事他应该永远忘记,可是他就是个口无遮拦的家伙,气愤之下,根本没有考虑后果,将陈年旧事全部说了出来。

义清的豪强办事效率一点不输于自己的县令,在得悉程公颖的罪证后,一纸诉状就密告到了长安御史台,而且这个过程完全越过刺史府,很明显,他们担心丁晋从中阻拦或者施救。

对于逆乱之事,朝廷的反应也一向不错,很快,诏旨便下到襄州刺史府,要求丁晋将此事调查清楚后。详细汇报,在此期间,先将义清县令程公颖革职看押。

正在新法实施最要紧的时候,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而且还是在数次嘉奖过的新法推行最优秀的义清县,这让丁晋很愤怒,但是朝廷的旨意比天大,尽管无奈,他还是立即带人前往义清,彻查此事。

赶到义清县城的时候,谣言已经传得满天飞。有的说朝廷已经派了钦差来斩杀投敌的程县令;有的说丁刺史为了保住程公颖,和朝廷钦差大吵一番;还有的说连丁刺史都被牵涉进了叛国案,哪有心思顾得上姓程的。

让丁晋有些感动的是,谣言的中心人物程公颖竟然还带着人在城外丈量田地。义清县丞要派人去通知他,被丁晋阻止,他亲自策马前往城外,在水沟田垄间,见到了一身泥土的程公颖。

程公颖平静地走到丁晋面前,俯身一拜道:“大人,是关于下官的处置下来了吧。”

丁晋将他扶起,握着他的手郑重地道:“程大人,要暂时委屈一下了。你要是相信本官的话,本官一定为你讨回公道。”

程公颖素来严肃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笑容:“大人好意,下官只有心领。可惜下官确实辜负大人信重,我曾经确有通敌之嫌,对不起王均卿大人的临死嘱托,下官是个贪生怕死之徒。”

丁晋摇头叹息道:“过去的是非曲折,本官不想多问。我只要保住你这个有为之身,来替本官管好义清百姓。”

一行人回到衙署,丁晋让刺史府录事陈谏宣读了中书省的诏令。

程公颖没有多言,脱去官袍锦带,并县令大印,上交刺史府差吏,随后,又在签押房将一概事宜移交义清县丞。

按规定,程公颖应该被看押起来,归宿便是大牢。但是丁晋放下话来,他相信程公颖,愿意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担保他不会潜逃,其余人哪敢多废话,于是便在县衙后院为程公颖单独开辟了一处小屋暂时居住。

除了这个,程公颖一切照旧,尚是自由之身。

第二日,丁晋又听取程公颖意见,将几名干练的胥吏指定为义清新法条例吏,继续推行新法。

第三日,开始审讯程公颖投敌一案。王木三等当事人都已传到。

经过一天的调查,丁晋对事情经过有了大致了解,既有人证,王木三又供词清楚,时间地点经过都一一吻合,想要推翻案情来个死不认账看来很难,再加上程公颖也对当年之举供认不讳,好像铁了心要舍出一条性命,让丁晋感到很头疼。

看来只有从事情的性质入手,以求大事化小来解决问题。也许,可以拿程公颖放的那把火做做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