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襄州刺史第五十九章余波震荡
第五十九章余波震荡
朝廷对此事的反应。要比人们原先想象中平淡的多。
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朝臣们正在为另一件大事争执不下,并且这种争执已经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各执己见的大臣们已经精疲力竭,所以可以说大家已经没有太多的精力,关注另一件有可能的大事;另一方面,因为御史管同对襄州刺史丁晋的弹劾,致使朝臣对这件事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还没有认识到其中的严重性。
管同的弹劾,是检举丁晋所谓的剿匪,实是贪利功绩,扰民伤财。他的这份当庭弹劾,要比襄州刺史府的呈报公文略早一些。但其实,公文是在被人搁置了数日后,才通过尚书省转给了政事堂,再由政事堂的宰相们,将此事在朝会上报出。
所以,如果理清时间顺序的话,应该是襄州公文先到,而后管同才弹劾。而这样看来,管同的突然发难。倒像是针对襄州上报事件的应对策略,是一种精心安排的反制手段。
但是不管如何,管同的弹劾,使朝臣们心中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念头:那就是丁晋的剿匪是有争议的,是有问题的,既然剿匪本身就有问题,那么其中再剿出问题,也不是很奇怪的大事了。
再者,丁晋所汇报的谋乱之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是否属实,也就存在了问题。如果想要追查这件事,那么首先就得查查丁晋的这番剿匪行动中问题有哪些,是不是很严重?
于是责令御史台一查,果然查出了问题,就在不久前,丁晋的下属—鄢城县令王嘉宪密报上司丁晋借剿匪之机,杀害无辜百姓充作盗匪邀功。
他的这份密报信,是通过特殊渠道,直接呈报给御史台的。而侍御史李缜审核后认为程序不正规,因此将它搁置,想不到还是被人揭发了出来。
这下,朝臣哗然,好嘛,怪不得竟然一次就剿灭了数千盗匪,先前不知道的情况下,大家还吓了一跳。想那襄州安定已久,怎么可能聚众几千悍匪,原来,竟然是以普通百姓的性命来充功勋,这丁晋的心肠也太黑了,可是他虽然有这么大的胆子,敢贪天之功,就不知道他自己的脑袋够不够砍了。
皇帝这些时日在和群臣的争吵中已经焦头烂额,听到竟有这样的邪恶之事,大怒道:“丁晋如此大胆,有司是干吃的?速速将此人缉拿回京,严加查办。”
朝堂之上,有的人相信,有的人半信半疑,有的人根本就不信,卫尉寺少卿韩泰肃然奏道:“臣素知丁晋品行良洁,持身严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的人,追求的是高洁的事物。怎么可能行此卑鄙之事?再说,现在不过是一二人搬弄是非,真相尚不确切,圣上切不可草率行事,轻责大臣。”
韩泰之后,众官员多有建言,大部分都认为此事可疑,应该调查后再做决议。一些人是熟悉丁晋的品德,压根就不相信他会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事来;而另一些人,是对丁晋的贤明慕名已久,认为有大才之士,即便是酷吏,也不可能行此下作之事。每个人的声名,都是宝贵的财富,积累很不易,除非丁晋是个愚蠢之人,否则,怎么可能糊涂地做这样天怒人怨的事情?这和他的贤能之名声,很不符合。
已迁为工部侍郎的宇文成,见丁晋竟然被诬蔑为贪婪小人,更是愤怒不已,当廷便怒斥管同之流,实为谣言造事,居心不良,宇文成愤然道:“丁刺史清正之名,海内俱闻,剿匪本为一方百姓安宁,在汝辈口中,却成了扰民伤财。贪婪功勋,真正是荒唐可笑,可笑至极。”
两方争执不休,副相李景俭建议道:不如让丁晋暂停剿匪之计,这样,不管是他真剿匪还是实扰民,都可以暂时告一段落。然后,另一方面,朝廷再派人下去严加调查,相信真相很快可以大白天下。
李景俭这个人性子很油滑,从来不喜欢做出头的事,这一次主动站出来化解两方的争执,倒颇让人有些出乎意料,不过他的办法还是比较稳重的,因此,众宰相和天子商议后,同意了他这个建议。
可是韩泰退朝后,越想越不对劲,从管同突然弹劾丁晋,王嘉宪很“巧合”的密告,到李景俭的调查之议,整个过程透着一种阴谋的味道,似乎是被人精心安排好了一样。
而管同虽然和青云有怨。但那也是他对不起丁晋,而丁晋从来没有和他计较过,管同怎么会突然想到要陷害丁晋呢?
再说依照管同的胆量,他有这么大的胆子,敢挑起一次重大的朝堂争执吗?或者,是谁暗地给了他挑起纷争的勇气?
韩泰不由地想到李景俭身上。对于此人韩泰可谓是知之甚深,因为他的发达之路,正是因为巴结上了宦官高师成而起,利用高师成对先帝的影响力,李景俭获得了先帝的信任,一步登天。成为了顾命大臣,等到高师成没用了,李景俭就将他一脚踹开,翻脸不认人。
而高师成年轻时,做过韩泰父亲的亲兵,后来因为犯了律法,被罚为宫人,因为这个关系,高师成和韩氏交情很深,等到年纪大了,每年他还要亲自登门为韩家送礼物。
对卑鄙无耻的李景俭,韩泰从来没有好感,但是也从来不敢小看这个人的手腕。此人,绝对是一个深藏不露的高手,表面上,他总是一副谦和温顺的样子,与人说话也总是面带微笑,显得和蔼可亲;但内心则阴险狡诈,偏狭刻毒,旦有怨恨,必寻机报复,无怪有人称他是笑里藏刀,柔而害物的“人猫”。
李景俭这个人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点,就是善养爪牙,为他出头办事。他很会收买一些人心,许多人心甘情愿为他卖命,有几次政治危机,李景俭就是通过出卖替罪羊,挽救了自己的官位和性命。
这样的人,如果说他就是指使管同弹劾丁晋的幕后者,那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他的目的又是呢?
韩泰和丁晋交情莫逆,并没有听说他曾得罪过这头人猫。
那么,最有可能的理由,就是襄州发生的事情,和李景俭脱不了干系。丁晋的剿匪,或许无意间触动了李景俭的利益,甚至是捉到了他的一些“不良之处”。而李景俭为了不让丁晋查出自己的把柄,也势必得选择先发制人—消灭丁晋,或至少也要让丁晋无法再追查此事。
想通了此节,韩泰心中大急,虽然青云信中已经大致说了一番事情的经过,但文字毕竟只是文字,也不可能太过详细,对于丁晋采取的策略以及其他种种安排,他并不是很了解。但显然,丁晋应该不会知道,在朝堂之上,就有一位重量级人物,想要和他作对,如果没有提防下,很可能吃大亏。
心急如焚,韩泰忙写就一封书信,召来心腹家人,命他以快马递送襄州,勿要亲自交到丁晋手中方可。
………………………………………………………………………………
事实上,韩泰的这番担心完全没有必要,朝廷确实派下去了调查人员,不过却引发了一场闹剧。
有些人太相信自己的能量和影响力,结果,一经考验,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朝廷选出了三名查案人员,窦刚只是略施手腕,李景俭推荐的人一个也没选上。其实窦刚对某些人纠缠丁晋的罪过,早已不满,只是现在他的大部分心思都放在了“立后之事”上,对此等小事自然就不会太过关注了。
接着,以大理寺少卿宋均子为首的调查官员,快马加鞭地来到了襄州,颇有一番雷厉风行的气势。